>>您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20 -> 寧夏林草 -> 林草新聞
      寧夏:為礦山復綠??讓產業生金
      2024-10-15 12:06:30   
      2024-10-15 12:06:30    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

        連日來,雨后更添綠意的賀蘭山,成為人們熱衷的打卡地。微雨中,賀蘭山上霧氣渺渺,植被舒展,啾鳴陣陣。痊愈后的賀蘭山,毫不吝嗇地奉上了更多綠色,父親山的身姿愈加挺拔巍峨。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至理箴言在寧夏的有力實踐,才現今日山河復綠。

        當美麗幸福“具象化”

        9月18日,汽車穿行在大磴溝,兩側山體新綠叢叢,火炬、沙打旺等生機盎然。經過生態修復后的山體呈“梯田狀”,上面覆有網格,防止強降雨引發山體滑坡,也有利于撒播草籽——這是當地摸索6年的植綠經驗,將樹木成活率從半數左右提升至80%以上。

      W020241014619398290298.jpg

      這些年大磴溝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放眼望去,分片栽種的榆樹、側柏、檉柳等樹木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左鳴遠  攝

        “在賀蘭山上種活一棵樹很難,砂石遍地,且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更何況經過幾十年的無序開采,山體傷痕累累。”石嘴山市賀蘭山生態保護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萬剛帶記者來到大磴溝片區改造效果最為顯著的一座山體,拿出2017年改造復綠前的舊照原地對比,讓人震撼。

        2017年5月,寧夏全面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賀蘭山石嘴山段因點多、面廣、破壞程度深,是整治的重點區域。而大磴溝片區又是賀蘭山石嘴山段污染最嚴重、環境最惡劣的區域。2017年以前,方圓30公里范圍內,有5家煤礦、45家洗儲煤場,開采形成了5處大型礦坑,采礦遺留了10余座渣山,高低溝壑縱深百米。

      W020241014619398677704.jpg

      正在被療愈的山體。徐佳敏 張唯 攝

        時光荏苒,傷口療愈,山體煥新生。記者視野向西南一轉,一汪碧綠的湖在陽光照射下,沉靜而耀眼,“這就是網紅打卡點‘翡翠湖’,它的前身是一個廢棄礦坑。”萬剛說,因礦坑水富含鈣、鎂等元素,才呈現出碧玉色。在石嘴山市境內,有大大小小幾十處礦坑,昔日被撕開的傷口,依山就勢重塑了地形地貌,疏浚了河道,播撒了草籽,它們被修復后以另一種存在吸引游客,也為山體涵養水源、澆灌綠植。

        漫山遍野的榆樹、沙棗樹、側柏、樟子松、云杉、蒙古扁桃、檸條、紫穗槐等隨風搖曳,馬鹿、巖羊等野生動物下山覓食,鳥雀喳喳。“今年雨水多了,環境更好了,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種群分別達到12種和41種,巖羊種群數量從1.8萬只增加到4萬多只,四合木、沙冬青等野生植物生長范圍不斷擴延。”萬剛介紹。 

      W020241014619399704232.jpg

      綠化人員在坡上撒種植綠。左鳴遠 攝

        沿賀蘭山一路向南,抵達銀川市西夏區志輝源石酒莊。這是一座在廢棄礦坑上建造起來的生態酒莊,美酒、美食、運動公園等元素吸引游客打卡、消費。“十一”期間,酒莊每天都能迎來數千名區內外游客,大家徜徉在賀蘭山的多彩“畫廊”里,聽礦坑變酒莊的故事,品賀蘭山滋養的美酒。“我在這里住了20多年,環境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過去鄉親們挖沙石掙錢,靠山挖山,惡性循環,現在都打開了眼界和思路,意識到愛山護山,才能賺得腰包鼓起,我們開民宿、搞采摘、做旅游生意、在酒莊打工,日子越過越好。”10月3日,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村民楊杰告訴記者。

      W020241014619400172107.jpg

      經過生態修復后的山體呈“梯田狀”。徐佳敏 張唯 攝

        賀蘭山下,美麗和幸福被源源不斷“具象化”。近年來,我區將生態治理、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融合,同時加大改革力度,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探索“項目+基金”“修復+開發”等生態治理新路,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雙贏。

        礦山復綠  山河毓秀

        “生產到哪里,復墾綠化就到哪里。”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梅花井煤礦,這是一條鐵律。走進梅花井煤礦,眼前是一座花園式礦區,這里不僅有檸條、沙棘、松樹等耐旱耐寒植物,還有桃樹、杏樹、山楂樹、海棠樹等因地制宜的樹種,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W020241014619400508735.jpg

      花園式的礦區。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我們先后完成了礦區綠化面積54萬平方米,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92%。”梅花井煤礦黨委書記、副礦長秦開銀介紹,眼前的花園,是由矸石山治理而來。治理前,煤矸石發熱自燃、揚塵污染、采煤沉陷區塌陷等問題困擾礦區發展。“綠色礦山建設,就是企業破解影響礦井高質量發展難題的主攻方向。”

        2017年起,梅花井煤礦開啟綠色礦山建設。對采煤沉陷區回填覆土復墾、安裝供水系統和噴霧降塵系統,全部恢復為喬木林地和人工牧草地。“廠區綠化全部采用處理后的生活污水和礦井水等再生水,既要讓礦山復綠,也要精打細算,嚴格管控黃河水的使用。”梅花井煤礦黨委副書記李朋說,要讓綠色發展理念落在實處。

        “以前工人下井一天‘滿面塵灰煙火色’,現在實現了煤炭開掘全過程封閉化操作,并對全作業段面除塵、灑水、降溫等。監測系統對井下實時監測,確保安全生產。效能管控平臺為科學高效生產提供研判依據。”梅花井煤礦副礦長、安全總監李立波介紹。

      W020241014619401685263.jpg

      調度室。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綠色礦山建設靠創新驅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加快應用,為梅花井煤礦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為轉型賦能、環境解壓。針對中厚煤層及厚煤層共存的現象,企業采用切頂卸壓、留小煤柱沿空掘巷方式和沿頂沿底開采工藝,做到應采盡采,減少煤炭資源浪費。近年來,礦井采區回采率提高了8%。實施“引氣入礦”工程,先后將5臺燃煤鍋爐更換為燃氣熱水鍋爐,每年節省原煤消耗1.35萬噸,二氧化碳減排7800噸,二氧化硫減排25.5噸,氮氧化物減排22.2kg,粉塵顆粒物減排33噸。運用油氣雙回收空壓機余熱回收利用技術,為職工洗浴提供熱水,減少碳排放。規劃利用附近的鴛鴦湖電廠余熱供暖;利用生態修復的空地建設光伏項目,滿足企業白天用電需求等。

        員工也形成了綠色發展的共識。針對一線員工的技術創新、節能降耗、優化流程設計等,企業每季度最高獎勵1萬元。對每月節能降耗、創造效益最多的班組進行獎勵,廠區生態修復的綠地,搭配健身設施,成為員工團建聚餐的“后花園”,凝聚起了綠色共建、美好共享的企業文化和向心力。

      W020241014619402325384.jpg

      廠區生態修復的綠地,搭配健身設施,成為員工團建聚餐的“后花園”。徐佳敏 張唯 攝

        “通過推動綠色礦山建設,我們解決了一批想解決而長期沒有解決的生態環保歷史遺留問題,高質量完成了生活污水處理提標改造、儲煤棚封閉、煤場噴淋降塵等8項重點生態環保工程,實現礦井水零排放,生活污水達標排放,年使用生活水可節約8萬立方米,礦區天藍、地綠、水清,生態環境煥然一新。”秦開銀說。

        工業遺址  浴火重生

      W020241014619402933383.jpg

      火車行駛在大磴溝,近年來,一條坐慢火車游工業遺址的旅游線路受到不少人的歡迎。左鳴遠 攝

        國慶假期,石炭井工業文旅小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旅游。坐上綠皮小火車,踏上一段回憶時光之旅,穿越到20世紀80、90年代的場景,感受這座小鎮因煤而興時的高光時刻。紅光市場、和美芳百貨大樓、和平錄像廳、幸福裁縫鋪……一個個帶有時代印記的地標建筑和名稱,懷舊氣息撲面而來。“我從小在石炭井長大,父母都在礦上工作,這個假期陪父母來轉轉,保留下了這些老街老房老建筑,現在看深有感觸。”10月4日,游客張曉茹說。

        完整留存的工業遺址,成為這個因煤而廢的小鎮再次爆火的蹊徑。作為電影《萬里歸途》取景地之一,石炭井貢獻了諸多“名場面”。

      W020241014619403500449.jpg

      小鎮一角。徐佳敏 張唯 攝

        今年62歲的葛義紅見證了石炭井的昨天和今天。曾經10多萬人的小鎮,如今只有常住人口百余人。“2017年以前,街上天天下灰,干凈衣服都穿不了。周邊的煤礦關閉、山上綠化以后,才有了現在的光景。我留下,是因為舍不得這里,他們也需要我。”葛義紅說。她現在擔任環衛站站長,另一哥身份是為來拍攝影視劇的導演提供選址、協調等服務的。“為礦上工作了一輩子,沒有人比我更熟悉這里,他們要什么場景,我能幫助他們很快找到匹配的地方。”葛義紅說,她希望留在小鎮,看它重振輝煌。

      W020241014619404139191.jpg

      保留的東方紅照相館。徐佳敏 張唯 攝

        “這里保留了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學校、醫院、商店、街路、火車站等完整的工礦行政區遺址,是拍攝現實主義、軍旅生活、懷舊年代等影視劇的選址上佳之地。我們的目標是將其打造為中國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基地。”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石炭井街道黨工委書記翟磊介紹,截至目前,已有《萬里歸途》《山海情》《我的父親焦裕祿》《天坑》共有40余部劇到此取景拍攝。

      W020241014619404951194.jpg

      紅光市場,影片《萬里歸途》取景地之一。徐佳敏 張唯 攝

        “‘火’起來的小鎮,還需要更多內功。”翟磊說,這里每年吸引十多萬人前來研學、參觀、旅游。工業遺存要想成為文旅富礦,唯有守正創新。除了要進一步盤活資產資源,還需要不斷植入新興業態,未來將探索把研學、文化、非遺、商業、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進一步豐富業態載體、提升品質,將開放式空間打造成為融特色商業娛樂、文創體驗展銷、影視企業孵化、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同時,通過持續舉辦賀蘭山汽車越野拉力賽、賀蘭山徒步游等賽事活動,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影響力。與周邊沙湖等旅游資源有效融合、信息共享、合力推廣,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寧夏日報記者 徐佳敏 張唯 左鳴遠)

      【編輯】:夏欣
      【責任編輯】:鄒煒新